中文
En

新人 新事 新成就 新问题

您当前的位置:新闻动态 » 详情

第九届东湖国际法律论坛主旨演讲环节嘉宾发言概要

发布时间:2024/12/25

第九届东湖国际法律论坛在武汉成功举办。此次论坛由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与武汉大学、中国国际法学会共同主办。主旨演讲环节邀请法律、工商界权威专家、学者围绕论坛主题“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国际法治保障”进行分享。

 

中国法学会副会长、教育部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徐显明指出,法治对中国现代化具有引领性,包含性和保障性。法治要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提供道路,提供轨道,提供平台,在法治的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,走自我构建式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。

原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范恒山提出,制度型开放是开放层次的重大提升,代表对外开放的最高水平。制度型开放应把握关键环节展开,要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的经贸规则,着力完善市场基础制度,优化营商环境,要坚持正确的方向,切实把握好改与不改的界限,切实发挥法治的促进与支撑作用。

外交部条法司副司长苟海波结合外交部法律工作实践指出,当前国际政治司法化空前加剧,规则制定主导权之争更加激烈,大国博弈中的法律战不断升温,应坚持问题导向,紧密服务国内发展和外交中心工作,坚持战略思维,不断提升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。

上海政法学院校长、上海仲裁委员会主任刘晓红表示,完善和健全商事仲裁制度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需要,应正式在涉外仲裁领域引入临时仲裁,完善临时措施种类和发布及实施程序,适度扩大可仲裁范围,为新类型争议纳入可仲裁范围提供空间,并为地方仲裁立法赋权。 

武汉仲裁委办公室党组书记、主任罗平指出,仲裁为构建中国制度型开放作出了裁决商事纠纷,护航对外开放;创建和裁制度,贡献东方智慧;打造国际仲裁中心,构建制度型开放高地三方面贡献。应制定更加开放多元包容的仲裁规则,进一步加强涉外仲裁人才培养,并加大宣传推广,深化理论研究。

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刘仁山提出,国际私法与涉外法治建设,在所关注的问题、目标追求、内涵和构成、主体方面,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高度的一致性,国际私法应当是全球法治的学问,是推动构建国际民商事新秩序,乃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问,要坚持以守正创新方式培养国际私法人才队伍,为涉外法治建设提供人才储备。

返回新闻列表